查看原文
其他

「社交牛逼症」血洗B站,看完我也牛逼了

套路编辑部 运营研究社 2022-01-19


作者:仵静文 
设计:浩南

这几周,我频繁在各个社交平台上,刷到“社交牛逼症”这个词。
 
尤其是最近几天,几乎到了 B站首页打开就能看到的地步:
 
《首 页 通 知 书》
 
昨天,这个词和它的衍生梗,居然同时上了微博热搜和 B 站热搜:
 
 
在抖音更离谱,相关话题累计已经有 21 亿+ 的播放量,堪称顶流:
 

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,这个「社交牛逼症」到底是个啥?
 
 

01
血洗 B站的「社交牛逼症」,
是什么意思?

 
“社交牛逼症”这个词,源自一位古早网红@明星双喜哥 (人称 B哥,原名焦双喜)的内容。
 
这位网红有多古早呢?他和芙蓉姐姐、凤姐等人是同期选手 ——
 
早在 2006 年,他就因为在网上发表原创恶搞短片走红,代表作品有《B哥的一天》、《人在江湖》等。

 B 哥早期作品

另外,对于他的学历,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:
 

2005 年毕业于海淀卫生学院护理学精神病专业,中等专业学历。

 
不过,随着时代发展,初代网红们纷纷过气,他也不例外。
 
现在,他还以@明星双喜哥 的 ID 活跃在互联网上,拍一些段子,视频内容一般是他神色自若地在公开场合,做一些非常尴尬的事情:
 

如果大家想感受一下有多尴尬,可以点击下面的视频感受一下(记得带耳机防止社死)
 
视频来源 B 站 up 主@雪糕爱吃年糕
 
而「社交牛逼症」这个词,到底是谁先原创的,已经不可考;
 
但,据我观察,应该是网友搬运他的视频后,根据他视频里人物的主要化名“马牛逼”“张牛逼”,自行演绎出来的。
 
现在,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“社交牛逼症”,跳出来最多的还是关于@明星双喜哥 的二创视频作品。
 

如果说,到这一步,这个词多少还带着一些“网红为流量博眼球”的意思;
 
后来,随着网友的不断“二创”,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哗众取宠,成为了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反义词,被赋予新的含义:
 

指人在社交场合的时候,完全没有任何「心理负担」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就算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也可以。

 
 
典型的“患者”,有什么都敢直说的外国女歌手 Cardi B:
 
视频来源 B 站 up 主@CardiBArchive

还有,在采访时表现得格外活跃的撒贝宁:
 

更「出格」一点的,去海底捞的时候,和海底捞店员比客气的网友:
 
视频来源 B 站 up 主@热门视频鉴定

甚至,哈利波特也可以有「社交牛逼症」(剪辑版)
 
素材来源 B站up 主@在下啵啵君
 
网友还总结了「社交牛逼症」的 6 大“经典动作”:
 

当众拍视频、随时和路人唠嗑、当众表白/求婚、和不熟的人唱 K、对着奶茶店员唱歌、迅速融入新集体……

 
随着它的热度逐渐攀升,该词也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「梗外梗」。

比如“人类社交天花板”、“如何才能拥有社交牛逼症”,等等:
 

昨天出现在 B站热搜的「社交不牛逼症」,也是一个衍生梗,用来形容“既不十分社恐,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在公开场合行动”的“正常人”。
 
 

02 
「社交牛逼症」的走红,
没那么简单

 
讲真,这次的社交牛逼症能爆火、被广泛传播,真的不仅仅是个巧合。
 

1)直白、有记忆点,适合做“梗”

 
不管让这个词走红的@明星双喜哥 的最初目的是什么,他确实无意中参与创造了一个相当利于传播的词。
 
这个词“抓人眼球”的原因,就在于使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语言范式「社交 xx 症」,加上了「牛逼」这么一个直白到略显粗俗的形容词;
 
最后的效果不仅让人很有点击欲,而且还能保证大部分人能迅速 get 到这个词的意思。
 
其实,如果按照表意的准确性来说,「社交牛逼症」应该叫做「社交积极症」才对。
 
但是,“积极症”这个词,显然没有“牛逼症”那么有反差笑点,不易引起网友的大范围传播。
 

2)含义能引起共鸣

 
如果你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一下“社交牛逼症”,你会发现,里面的很多声量,都来自于社恐用户。
 
尤其是在豆瓣、B站,很多人在真情实感提问,如何拥有这种特质:
 
 
近年来,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丰沛,网友们(尤其是年轻人)开始越来越关注“精神健康”;

其中受众最广、声量最高的,就是关于「社交压力」的议题。
 
毕竟,社交是绝大部分人都没办法避开的事情,相关内容只要有一定普适性,就很容易容易引发全网共鸣。
 
社交压力被广泛关注的第一波,应该是「社交恐惧症」这一神经疾病的“出圈”。
 
现在,这个原本属于严肃病症的词,已经被社会广泛化用,人人都可以用“社恐”这个词,来表示自己在社交中感到的不适、退缩心理。
 

第二波声量,来自于豆瓣的“社会性死亡小组”。
 
小组里的各种在社交场合出丑的尴尬事迹,让人非常容易感同身受,因此迅速被搬运、传播。
 

 
可以说,和「社交压力」有关的东西,本身就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。
 
而这次的「社交牛逼症」,显然是因为内容的特殊性,搭上了这个话题的“快车”。
 
为什么这么说呢?
 
因为它刚好给“社恐”“社死”,提供了一个积极地“解决方案”——牛逼起来!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!
 
本质上来说,大家喜欢这个梗,也是因为太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拥有「更强的社交能力」罢了。
 

3)有解构空间,赋予延伸意义

 
除了梗的用词要有记忆点、有爆点,以及含义要能引发共鸣之外,想成为一个「爆梗」,它本身还一定要有再次发挥的空间。
 
这样,才能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梗进行二创,相当于做好“冷启动”,提高声量。
 
比如,“社交牛逼症”这个词,一开始可能只是用来指@明星双喜哥 的个人行为;

但是,因为它非常适合带入一些「出格」、尴尬的行为,甚至还能表达“天不怕地不怕”的气质,所以很快就被应用到各种生活场景中,声量暴涨。


随着它的声量积攒到一定程度,“社交牛逼症”就成为了一个社交货币,很多网友会因为「从众心理」,而开始玩梗。
 
 

03
结语

 
在收集素材的时候,我发现,很多网友(尤其是知乎上)对「社交牛逼症」这个词,怀有极大地恶意:


在我看来,面对一个不算恶俗之极、没有触碰任何法律道德底线的“梗”,我们大可一笑了之。

如果把问题扯到“社会风气”“独立思考能力”上,可能反而曲解了大家热爱它的本意——

毕竟,玩梗的大部分人,也许只是想通过它,来让鼓励自己更自信罢了……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